- [11-18]·普宁市人民检察院听证公告
- [11-18]·习近平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
- [11-18]·98.7%安全感背后的广东实践:
- [11-17]·今日反诈关键词:特殊服务小卡
- [11-17]·冯键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
- [11-14]·遛狗未拴绳,28万没了……
- [11-14]·陈文清: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 [11-13]·以改革创新破题 筑平安和谐之
编者按:2025年9月,广东省委政法委邀请中央、省主流媒体开展“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集中采访活动,并联合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等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十四五”期间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生动展现全省广大群众真切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平安是民生所系、发展之要。近年来,广东政法铁军聚焦扫黑除恶、社会治安等核心任务,用“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筑牢安全屏障。
9月16日,平安广东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群众对平安建设满意度、群众安全感分别为98.44%、98.70%。
在制度建设的牵引下,广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有温度、有厚度、有分量的平安答卷。
严打违法犯罪
政法铁军“重拳出击”保平安
广东常住人口超1.28亿、实际管理人口约1.5亿,土地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作为人口和经济大省,广东如何“重拳出击”保平安引人瞩目。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全省刑事治安警情和刑事立案同比大幅下降26.3%、32.6%。其中刑事立案32.4万起,创本世纪以来最低。平安广东建设的有序推进,离不开持续完善顶层设计。
自2023年以来,广东固化每年省级层面召开平安广东建设会议的工作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平安建设领导机制,每年对各地级以上市和各成员单位平安广东建设开展考评,为成绩优异市县和省直单位颁授“平安鼎”,有效激发各地全面提升平安广东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广东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24年,广东公安机关对黑恶犯罪、电诈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经济犯罪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全省打击毒品犯罪战果位居全国第一,诈骗及关联犯罪警情、案件同比下降21.3%、34.1%,避免及挽回损失18.6亿元,全力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广东地处“两个前沿”,在地理位置上是“交汇处”。为预防及打击跨境有组织犯罪,粤港澳三地警方还展开“雷霆”系列联合行动,通过加强情报交流和精准部署巡查行动,遏制跨境有组织犯罪活动。
广州警方锁定特大跨境毒品制贩团伙,联合8地市收网抓获48人、查扣资金640万元,后与外国警方协作捣毁境外制毒场点,全链条摧毁跨国制贩毒网络。珠海公安联合香港警方历经四个月彻查,破获境外贩毒集团海上抛货走私案,收网缴获可卡因330公斤,抓获13人。
“雷霆2023”联合打击行动中,惠州公安机关对可疑游艇开展清查
在“雷霆2023”行动期间,广东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580余起,抓获涉案嫌疑人910余名,查处治安案件900余起,处罚治安案件违法人员1570余名,彰显跨境治理强大合力。
铁血忠诚铸利剑,重拳出击护平安。广东各地各部门坚定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以新安全格局护航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实现基层共治
从部门“独角戏”变社会“协奏曲”
“我到处都跑了,真的走投无路,后面我找到他们这边,最后调解好多次终于成功。”广州市黄埔区的唐女士眼泛泪光地回忆道。她丈夫在黄埔区做临时工时不幸患上热射病,却没有合同以寻求赔偿。面临高额医疗费用,唐女士走进黄埔区综治中心求助,在中心律师、人民调解员多次走访、调解之下,最终获得赔偿。
如今,在基层治理中,调解成为高频词汇。在法律程序之外,用将心比心的沟通带来法治的温度。广东正以多元共治为路径,以人性化服务为底色,让基层治理不再是各部门的“独角戏”,而是社会的协奏曲”,在法理与人情之间寻找基层治理的“最优解”。
过去,群众办事“跑断腿”,部门之间“踢皮球”;如今,广东各地推行“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即一个综治中心统筹、六类政法力量支撑、无数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民政、市监、住房等部门集中进驻,让群众“一站式”实现合法诉求。
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惠新社区综治中心
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惠新社区将未成年人保护、网格管理、法治教育融为一体,整合民警、法官、社工、物业、志愿者等力量进小区日常管理。
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居住在惠州市惠城区江北街道惠新社区的黄开璇告诉记者,社区服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上来办事很方便很热情,他们还会主动来服务我们,帮我对接相关部门。”
平安归根结底是每一个最小单元的防患于未然,化“矛盾来了再解决”为主动预防,才能扎实守护“最后一公里”的安全。
肇庆高新区平安先锋骑手、智慧停车义务巡逻队、蓬江平安联盟、江门义警、珠海邻里先锋队等品牌,让保安、送餐员、快递员、停车管理员、普通业主都成为平安建设的“移动感知单元”,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上报隐患。
东莞市大朗镇生活着8万名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户籍人口。为化解治理难题,大朗镇公安分局和广安前锋公安携手创新“乡情警务”,实现“一地有事,两地同时响应”的两地共治新路径。
群防群治网络不仅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从综治中心的资源整合到最小单元的末梢激活,基层治理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当每个矛盾被重视,点点法治微光便汇聚成平安之光。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
探索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科技浪潮席卷着社会治理各领域,智慧治理正成为破解盲点、提升效能的关键。从AI辅助系统、城市智慧大脑到无人机巡逻,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平安建设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智慧治理的探索。
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的AI辅助审判系统为例,该系统脱胎于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涵盖立案、阅卷、庭审、文书等四大环节,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系统上线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做过要打长篇文字的重复性工作。审判涉及医疗等专业领域的案子时,AI系统还能适时提醒我哪些信息需要去查阅哪些文件确认,有效减少了由于法官知识盲区导致的信息疏漏。”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名法官代表谈及使用感受时称。
深圳中院研发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
东莞市检察机关应用“另案处理案件专项监督模型”,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另案处理案件的全周期监督管理,精准发现侦查活动监督线索,有力督促侦查机关依法追逃,有效纠正漏捕、漏诉、漏罪等问题。该模型被最高检确定为全国检察机关“数字刑检重点迭代升级模型”。
在未成年人帮教矫治方面,肇庆端州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中心依托非羁押监管数字平台,创建检、社、校、家四位一体的帮教模式,形成犯罪风险防控、家庭教育指导、行为矫治以及融入社会的帮教闭环,已帮助59人顺利回归社会,有力推动未成年人犯罪与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双下降”。
法治领域的科技实践,既有智慧也有温情。在提升司法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更着眼于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韶关,当地高速交警一大队根据辖区高速易结冰、多浓雾、落差大等实际情况,联合研发“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平台”,通过“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实现精准防控,打造出应对高速恶劣天气的“韶关样板”。
平台搭建的浓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的预警数值模型以及浓雾AI智能图像识别模型,快速预感高速公路区域性恶劣天气,提升预警识别能力。大队通过恶劣天气AI预警、长下坡智能管控,让事故黑点死亡率下降90%,推动京港澳高速韶关段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综治中心
博罗县长宁镇综治中心位于惠州市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内,山林成群,多是网格员难以踏足之处。基于此,惠州长宁镇综治中心建立“惠眼通”系统。无人机每天定时定点起飞,巡逻一圈,如有危险情况及时上报。 2100支高清监控全域覆盖重点场所,智能识别人群聚集、火灾隐患等风险,与无人机巡逻协同,构建起全方位的智能防控体系,实现各类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为辖区安全筑牢科技防线。
广东的智慧治理探索,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为民生服务的生动实践。这些散布在法治建设、城市管理、基层服务中的科技应用,如同无数条溪流,最终汇聚成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江河。
平安,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平安广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正形成全方位防风险、全领域保安全、全过程护稳定、全要素促发展的强力态势,让平安成为亮丽的广东名片。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